摘要:我们很容易在一个产品——iPhone5中观察到这种纠结。 ...
理性的金融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市场主体的形成有助于实现其与金融经营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对金融经营者无形的挑战和竞争。
更准确地说,这有点像是一次真枪实弹的压力测试,虽说其过程和结果很可能超出了央行的初衷。经济学家警告说,这一数字已接近亚洲、欧洲和美国之前出现信贷泡沫时的增速。
过去一周里,历来奉行沉默是金处事原则的央行数度发表声明,其主旨可以简单归纳如下:第一,当前国内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处于合理水平,也就是说,市场上的钱总量上并不缺,钱荒反应的仅仅是结构性、阶段性的流动性紧张。事实上,在任何一个正常的经济体内,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都是一项常规且必需的工作,与货币政策的扩张或紧缩并无直接关系。随着中国人民银行于本周二宣布已向一些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并督促那些自身流动性充足的大银行发挥稳定器作用、向市场融出资金以后,持续一个月的钱荒以及由它引发的金融市场剧烈动荡渐趋平静。只是这一目标远远超出了央行——或者说货币政策——的能力范围从连日来几大国有商业银行、特别是民生银行这类从事非标理财产品业务较多的中型银行的市场表态来看,它们已经清晰地接收到了央行的政策信号。
2013-06-27 进入专题: 流动性紧缺 货币宽松 。而在一个月前,该利率还不到3%。**投资的逻辑**如果光看一国M2和GDP之比高低就得出结论,可能也有失偏颇,这源于一国货币供应量规模问题,也可能源于统计口径差异。
路透北京7月5日- 中国政府针对规模庞大且不断扩张的货币存量和债务规模提出了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政策意图,但要真正实施,可能将使得中国短期经济增速进一步下降的概率增大。其中,小型制造业企业PMI已连续15个月位于临界线以下。循此逻辑,这意味着中国要盘活货币信贷的存量,用好增量,就需要中国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继续推进金融市场化和利率市场化改革,让价格机制通过市场成为资金资源配置的有效良途。进一步看,同期美国银行部门提供的国内信贷余额为GDP的2.35倍,也就是说美国M2/GDP之比理论上也应该接近上述倍数,而非90%。
从货币创造视角看,实体经济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进行间接融资,譬如银行向企业和个人发放贷款、购买外汇等资产扩张行为,都会直接派生存款。细究来看,这背后的原因与不同融资体系下的货币创造机制有关。
2013年6月,经济领先指标--官方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0.1%,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抵近荣枯线。更令人忧虑的是,可观的货币投放并未带来经济快速扩张,显示货币推动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下降。虽然美国经济逐步复苏和欧洲触底企稳,对中国有一定好处,但资本流动也可能对中国带来冲击。且债务每年还以2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
中国央行目前持有高达3.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而固定资产平均折旧速度为8%左右,流动资产平均周转速度超过每年1次,这意味着流动资产周转速度超过固定资产11倍。而存款纳入货币供应统计,这样货币总量也就相应增长。透过债权债务关系看,中国银行部门提供信贷余额与GDP之比近年来快速扩张,由此带来M2与GDP之比较高,是基于经济本身的需求,是由较高投资及资产形成的结果和表现。
香港的M2与GDP之比高达335%,其外汇储备也高达2,854亿美元。因此,盘活存量一定程度上将需要中国固定资产投资边际回报下降的情况下降低其步伐。
与此同时,伴随M2快速增长的背后是债务高速扩张,若以社会融资总规模度量的债务也已高逾100万亿元,为GDP的2倍。据有关推算,2011年全社会总资产在160万亿元左右,其中一半以上是固定资产。
而全球最重要国家美国M2与GDP之比则为90%,澳大利亚也为103%,相对较低。因此,盘活存量还意味着要承担经济可能因此下行的压力。其他诸如委托贷款、信托产品等看似直接融资渠道,其实依然需要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中介。而间接融资规模占比较大,该国M2与GDP之比就相对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以利润总额计算的利润率为5.35%,以主营活动利润计算的利润率为5.99%,均低于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这意味着企业增加生产活动的兴趣不高。美国发达的金融市场,改变了常规存款作为银行负债方式,使得M2远远小于理论水平。
譬如,中国央行近日增加再贴现额度120亿元,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投放,即意在提高再贴现额度使用效率。然而,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预定的长期战略,并绝非能一蹴而就。
从债务内在扩张机制看,其减少和限制其债务扩张存在较大的挑战。(完)(审校 林高丽) 进入专题: 盘活存量 经济下行 。
直接作用于实体经济的企业机构信用债托管余额合计6.65万亿元,非金融机构和个人持有份额为9%。中国经济实现长期快速发展,盘活存量似乎也势在必行。
上述国别数据揭示出一个特征:一国直接融资规模在全社会融资总量中占比越大,该国货币供应量的占比就会相对低,从而导致M2与GDP之比较低。从货币总量构成看,机关企业机构部门将大量资金用于定期及相关存款,存款活期化率近年来却一直持续走低至63%,达到2004年来最低水平。而大量投资所形成的固定资产缺乏盈利能力或盈利能力不高,造成无法偿还债务的本金甚至利息,使得融资主体必须通过借新债来还旧债,这样就造成当前庞大的存量债务,以及很高的增量债务。然而,作为地方投资主体之一的融资平台近年来债务扩张迅速。
德国资本形成占比长期维持在20%以上,2011年的M2/GDP之比为180%。鉴于中国庞大货币存量中,外部贡献也功不可没,并占据大约五分之一的比例,这意味着盘活存量还可能需要中国调整或者改变自身在全球金融和经贸分工体系的位置。
统计显示,中国资本形成总额与GDP之比从2000年的35%升至2011年的48%,相应地M2与GDP之比从137%升至188%.国别数据也显示,在间接融资为主的经济体中,如果其M2/GDP之比较高,往往都有或曾有不低的资产形成占比。比较而言,中国商业银行等存款性公司主要负债方式依然还是存款,这使得中国M2/GDP之比和银行部门提供信贷余额与GDP之比能基本匹配,但随着近年来中国金融体系迅速演变,尤其是银行理财产品等市场蓬勃发展改变银行的负债结构,也使得两者之间的裂口也日趋显现。
从短期看,即使中国加快直接融资的发展步伐,允许更多企业通过发债等方式融资,但由于银行主导中国金融体系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企业机构即使通过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其最终也来源于银行部门,而非企业和个人之间的直接资金转移,依然要进行货币创造事实上情况会更加恶化,企业的现金流受到两个方向的挤压——上文所述的工资挤压和央行的流动性收紧。
但不幸的是,中国在2013年又同样实施了持续时间更长的错误政策,因而导致了6月的流动性危机。将中美这两次危机相提并论,就像是似是而非地宣称同为疾病的流感和黑死病是同样严重一样可笑。实际上消费带动增长理论的确提倡了挤占利润,因为企业以高于GDP增长的速度来涨工资了。随着利润增长放缓,某些情况开始变得消极,企业需要贷款填补现金流动量的缺口。
分析潜在的疾病和其征兆之间的联系有助于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这反过来又导致经济增速放缓。
经济放缓会导致生活水准的增速放缓,而这会引发消费者的不满。中国人民币汇率升值进一步挤压了企业利润,这加重了中国出口商出口难度。
产出不会因为‘需求而增长,而只会为利润而增长。中国2013 年前5个月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前4个月回落0.2%,私人投资增速同比下降0.1%。